众所周知,乐器的产生是在人类有了语言、歌唱、舞蹈之后的。人类在乐器还未出现时,并不满足于只通过语言、歌唱、肢体语言等方式去表达其思想和行为。从而按历史发展从简到繁去发明各种乐器,并借助乐器产生的声音(即以下讲述的伴奏)让别人更为理解自己想要表达、抒发的感情。以及各种思、言、行,以求达到各种目的。
有史以来,音乐伴奏成为了从属言、唱、行的另一种非人类的声音。直到整个人类社会分等级后,出现了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,才将音乐发展为独立表达内容的声音(如祭天地、山川、河海,求爱、捕猎等)。
从古代留下的各种器乐谱表中分析,大部分是为当时的诗词歌赋对而谱曲。当然不排除单独使用乐器演奏来表达情感的,但大部分都是以伴奏功能为主。作为伴奏角色而留存下来的曲律,为后人欣赏,逐渐转变为通过曲律表达内容的独奏曲目。
这种伴奏音乐,发展到清末民初时,已经进入广州市戏剧伴奏棚面了。并成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精神物质。
从沈允升、丘鹤俦等人收集的弦乐著作可以看出,人类的思想表达已经由语言、歌唱、肢体动作的直接感受,变为由音乐传递的间接感受。通过曲律表达思想内容的音乐,开始大量流传。特别是各地的语言,俗例。俗语讲的“行三里音不同,行十里调不同”。各处乡村各处例,各种生活的俗例,包括语言、人文,各地各不同。唯有音乐,可以准确的表达人类的各种喜怒哀乐,成为人类共通的第二种语言。
但音乐上的语言,是在人类共同的思维,共同的环境下才能互通的,否则是对牛弹琴。不能产生共鸣,因此各民族产生了各自民族内的共通语言和音乐。
在我国,普通话就是全国人民共通的语言。而在广东,广州话是珠三角通用语言。广州话源于秦地,后因各朝代的战乱,秦地的人流动到岭南,秦话也成为了广州的常用语言,家喻户晓。
相传在民国初年,孙中山总统初定国语的时候,唯广州话与北京话(普通语)呼声最高。为维护民族团结,孙中山将自己的一票投向了北京话(普通语)。使普通话变成当今的国语。由此可见,广州话在全国人民心中的重要性。
普通话与广州话最大的区别是发音高低不同。普通话只有上、平、去、入四音,广州话有上、上切、平、平切、去、去切、入、入切、中切九音。而且每切切切有音,从高到低再回到高。可见广州话的音韵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。
广东音乐早期的时候,无论是独立演绎,还是伴奏粤剧,都是以简单演绎为主。所谓简单演绎,是指没有倚音、滑音等装饰音的直接单音演奏。
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EMI录音公司在上海的分公司录制的广东音乐都是直音的,没有滑音、倚音的民调音乐演奏法。速度都以每分钟六十拍左右的慢板为主,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演绎。
粤剧的唱腔由普通话改为广州话演唱后,粤剧的伴奏乐队为了满足广州话唱腔的韵味,坚持模拟演唱者唱腔的韵味来伴奏,从而出现了为唱腔“兜、搭、追、插”的伴奏形式。
四十年代中期的“素社”、“三轮车乐社”,解放后的“洪桥乐社”,发现古印度音乐的二十四均律有倚音、复倚音和滑音的拖腔唱法。这种唱法的韵味,非常接近广州话的粤剧唱腔的韵味。故而出现小提琴家尹自重、骆津以小提琴降一度定弦来伴奏粤剧的先例。为模拟这种韵味,演奏上大量使用了滑音、复倚音和各种揉弦。这种伴奏演绎方法使用在广东音乐上,乐句以兜音、主旋律、搭音连续演奏,形成了演奏手法上的第一加花;乐句中加密演奏,为第二加花,并以唱腔呼吸换气时值为广东音乐的断逗句。
广东音乐使用的音阶是一个八度九个音。合、士、乙、亿、上、尺、工、凡、反、六,也就是简谱的九个音,比传统音乐的七个音增加乙音
和反音
音乐表现力更宽、更大。广东音乐九个音又与广州话九音有密切关系。例如:SHI
广州话九音为例“师、史、试、时、市、事、色、锡、食”。
普通话四音为例“师、石、史、试”。
其实广州话九音是在普通话四音“上、平、去、入”每音之间增加一个音共五个。合起来就是九个音。两音经常在悲情的粤剧唱腔中出现。
例如使用乙反调 音的广东音乐乐曲《连环扣》、《禅院钟声》、《流水行云》等,其中
、
经常轮流使用。
其实,乙反两个音是古印度二十四均律音乐里面的两个音。是粤剧由官话改革成广州话时,由于广州话的发音除了九个音外,还存在很多过渡音。如“广”字的发音,是先平出再往下沉,然后再往上升。这样形成了发音需要每一个音都有一个从高到低,再从低到高的过程。故此,音乐的前辈,特别是“素社”的前辈,大多数都是在西洋音乐学院毕业的。他们发现传到中国的“梵音”非常接近广州话的过渡音,追根溯源,终于发现“梵音”源于古印度音乐。
古印度音乐的发音,经后人整理,成为一个八度二十四个音。
其实,准确的说,二十四均律是从十二平均律每个音之间增加中成的一个音,按其频率具体如下:
二十四均律音阶数据:
单位:Hz赫兹
C1 #-C1 #C1 -d1 d1 #-d1 #d1 -e1
261.63 269.41 277.187 285.087 293.670 302.401 311.132 320.3825
e1 -f1 f1 #-f1 #f1 -g1 g1 #-g1
329.633 339.4335 349.234 359.6175 370.001 381.0015 392.002 403.6615
#g1 -a1 a1 #-a1 #a1 -b1 b1 -C2
415.321 427.664 440.007 453.0895 466.172 480.032 493.892 500.822
其中“乙”是453.089, “反”是381.0015。
这就是广东音乐九个音的来历。
梵音,是古印度庙宇的诵经音乐。
粤剧伴奏是学口学舌的伴奏形式,故音乐工作者通过梵音的演绎,把古印度音乐引进到粤剧伴奏中。让伴奏与人的唱腔更为接近。
二十四均律是古印度人发明的。他们通过长期对歌唱的吟哦,从而无形中把声音的过渡音形成了有品格的音高。成为东南亚各国特有的调式和音乐。